心理健康及其判断原则
1.1 心理健康的概念
什么是心理健康,不同学科和不同研究者的观点不同。儿童心理健康检测仪没有精神疾患即称之为心理健康,是医学的观点,未免过于局限;从统计学概念出发,把心理不健康的人划定在一般人群的两极,这未免过于武断。越来越的人认为,不断学习,积极进取,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1.2 心理健康的判定原则
按照专家的观点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缺乏可操作性。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可遵循下列基本原则来判断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
1.2.1 心理活动与环境统一的原则
心理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在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儿童青少年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均应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一致,即想的和做的要和当时的环境协调。对儿童青少年来说,心理活动和行为还要与社会文化背景协调。
1.2.2 心理活动与行为统一的原则
一个人的认知活动、情感体验、意志行为应该相互协调与统一,并在行为表现上与内心活动保持一致。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这种外在表现确保了个体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一个人遇到一件幸事,在感知的同时,应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及相应的表情、言语和动作来表达其情绪体验;相反,一个人在遭遇不幸与挫折时,则应有痛苦的情绪体验与行为。
1.2.3 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统一的原则
心理发育是动态的连续的过程,一阶段发育为后一阶段准备了基础,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与之相适应的行为特征,这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之一。因此,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严重偏离了自己的年龄特征,可作为判定心理卫生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重要依据。例如,青少年通过标准化的测试,学能力落后2个年级以上或落后于同年龄(同年级)成绩的x-2s以下,又不是因为智力低下、脑损伤等原因引起,可视为特殊的数学学习能力障碍。
1.2.4 个性特征的稳定性
在遗传和长期社会生活经历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个性特征具有其相对稳定性,这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在没有重的生活事件刺激下,个性特征一般不易改变。一个爽朗、合群的人突然变得沉闷、孤僻,或者一个性格内向、胆小的人突然变得外向、冲动,都是个性特征的偏离。近年来报道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增多,有的病例突出症状是个性的明显改变,如原本开朗、外向,逐渐变得不愿与同学交往,回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内,学习成绩下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