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心理卫生问题的高发人群。儿童心理健康测试仪资料显示,我国10%~30%的青少年存在心理障碍,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心身疾病。青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如不及时解决,不仅妨碍健康成长,而且将影响其成人期生活质量。因此,综合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引导青少年正确处理心理卫生问题、顺利渡过青春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726名青少年进行心理评估,并分析有关因素,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心理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苏州市某中学765名初中生,获有效问卷726份,有效应答率为94·90%。男女学生分别为370人和356人,年龄12~19(平均15·62±1·30)岁。
1·2 方法
1·2·1 心理健康状况评定 运用SCL-90评定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按1~5分的5级记分法统计SCL-90的总均分以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分。
1·2·2 影响因素的调查 自编心理卫生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状况、个性特点、学习态度、恋爱状况、日常行为、师生关系和家庭背景等方面。
1·2·3 调查方法 于同一时间内用统一指导语对以班为单位的中学生实行集体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学生填写后当场收回。
1·2·4 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U检验、χ2检验和成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显著意义的变量进行成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全部分析使用SPSS软件包及Tb-BASIC编程完成。
2 结 果
2·1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 726名青少年SCL-90各因子均分在1·28~1·71之间。得分较高的项目为强迫与人际关系敏感,得分较低的是躯体化。男女青少年相比,女生SCL-90总均分及恐怖、抑郁、焦虑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因子的得分男女之间无显著差别。与SCL-90全国常模相比较,本研究组青少年恐怖、焦虑与精神病性等三个因子的均分显著高于常模水平(U>1.96,P<0.05,见表1)。
2·2 各因子阳性心理症状的发生率 根据我国SCL-90使用标准,某因子分≥2,说明被调查者在该项目存在轻度以上的阳性心理症状。本调查组各因子阳性心理症状的发生率自高至低依次为:强迫24·93%,人际关系敏感23·55%,偏执17·49%,抑郁15·15%,敌对13·22%,恐怖11·16%,焦虑9·78%,精神病性7·16%及躯化6·34%。其中女生人际关系敏感[女/男(下同)为25·00%/18·65%,χ2=4.30,P<0.05]、抑郁(16·57%/11·08%,χ2=4.61,P<0.05)、焦虑(10·96%/6·76%,χ2=3.98,P<0.05)、恐怖(13·48%/7·03%,χ2=8.26,P<0.01)等因子存在轻度症状(因子分2~3之间)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生;而各因子中度以上(因子分≥3)阳性症状的发生率无明显性别差异。
2·3 影响因素
2·3·1 单因素分析 以总均分-x±s为划界标准,研究对象分为低症状组与高症状组,两组人数分别为78和104人。将所有调查因素引入成组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有11个变量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统计学联系(表2)。
2·3·2 多因素分析 将以上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显著性意义的变量引入成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程,按α=0.05标准,最终进入主效应模型的变量即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别为师生关系(x13)、父亲关心程度(x24)、是否为独生子女(x8)、父母期望(x20)、个性内外向(x10)和性别(x3)(表3)。
3 讨 论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发育的转折点。此期,青少年与社会交往日益广泛,在探索物质世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遇一些应激性事件,同时又面临升学或就业的压力。因此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本研究显示726名青少年中各类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6·34%~24·93%,其中以强迫占首位,达24·93%,其次为人际关系敏感,达23·55%。以上结果与其他地区青少年心理调查情况一致,揭示这两种心理问题是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全国常模比较,本研究组青少年恐怖、焦虑与精神病性等因子的均分显著高于常模水平,提示本组青少年在以上三因子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本调查尚显示女生心理状较男生差,其中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症状较男生突出,与文献报道相似。
鉴于Logistic回归模型最适合于拟合各种疾病的发生概率对多个危险因素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方程,故应用成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师生关系、父亲关心程度、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期望、个性内外向以及性别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师生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许多研究所证实:某学生与老师关系紧张,将影响该学生正常情绪,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本调查显示与老师关系紧张的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危险性是师生关系为一般的4·031倍。父亲与子女的关系常被低估或忽视。然而处于心理、生理发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在遇到较大问题或挫折时,往往期望得到父母的帮助,特别是父亲的及时开导和帮助,多能使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平时受父亲关心较少的青少年,当遇到困难时,由于缺少来自父亲的有效支持,心理问题相对较多。本结果表明父亲关心不够是青少年心理状况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OR=3.739),与叶明志等调查结果一致。非独生子女的心理状况在某些方面不如独生子女。本结果显示非独生子女发生心理问题的危险性比独生子女高(OR=4.089)。其原因可能是多子女父母的家务与经济负担相对较重,没有更多的时间投在子女身上,当他们子女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父母期望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对子女期望值愈高,子女心理压力愈严重,愈易产生一些不利情绪如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个性外向的青少年一般乐观、合群,对前途充满信心,即使遇到挫折,也善于自我开导;而内向青少年不善于表露自己的心态,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性别对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影响可能与男女青少年不同的心理、生理及个性特点有关。
本资料提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的因素涉及生物、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故认为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以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