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至今已有约5000年的历史。儿童注意力测试仪据史书记载,围棋作为一种游戏,从产生之日起就同提升个体的注意力关系密切。如,张华在《博物志》中云:“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1];《孟子》里还有这么一段话的大意是:“学习围棋如果不专心并致力于攻克对方,就不能领会围棋的精髓。”[2]这些都表明,古人对围棋对个体的注意力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正是古人对围棋作用的认识激起了研究者对围棋的研究。林道义(1993,1994)从深度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棋手可以通过赢得比赛提高了自信心;小山镇南(1999)在研究中提出参加围棋活动对右脑的开发右巨大的作用,进而促进人类智力的发展;王文中(1997),白起一(1999)认为围棋活动有利于培养棋手的挫折耐受力、注意力、意志力和控制力;张德云(2000),王建新(2001),邢振宇(2002),陈更昌(2003),李莉(2005)则认为,围棋活动对陶冶性情、道德修养、审美鉴赏力也有独到作用;苏尚云(2002)提出幼儿学习围棋有助于数学、语言的学习,可以培养幼儿的非智力因素;黄和林,孔克勤,胡瑜(2006)运用EPQ和SK———克雷佩林心理测验对围棋小学与普通小学的学生的人格特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参与围棋活动的学生与普通学生相比,他们具有更好的人格启动特征,注意集中程度更好,意志努力程度大。综观这些研究不难看出,研究者很多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围棋对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或多或少的都涉及到了围棋对儿童注意力的积极作用,但是大多数的研究仅仅就是理论性的阐释或者实践经验的总结,很少从心理学角度对其进行实证性的探索。因此,我们引入组别变量(下围棋组、对照组),来进一步探讨围棋对儿童注意力的影响,以期为围棋在中小学中的积极开展提供心理学的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方式随机抽取非围棋学校与围棋学校的对照组与下围棋组中小学生各为426人,其对照组的各自分布情况如下:男生224人,女生202人;一年级135人,五年级144人,八年级147人;而下围棋组的各自分布情况则是:男生215人,女生211人;一年级132人,五年级146人,八年级148人,平均棋龄为1·2年。年龄在7岁到14岁之间。
2·2 研究工具注意力测验国内学者陈国鹏、金瑜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995年编制了“中小学生注意力测验”。该测验共分为六个分测验,经过因素分析,形成五个测量注意力的因素: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转移、注意的持续性以及注意的集中性,每个因素的得分都可以通过计算测验中的正确答题数、遗漏数、错误数以及总答题数来进行计算,最终形成量表的原始得分,然后根据年龄对照常模查出量表分。因子分析和信度结构效度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信度、效度较高,重测信度为0·85,表明该测验是中小学生各年龄阶段儿童注意力测量的有效工具。
2·3 研究程序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分班进行。运用儿童注意力量表测量对照组和下围棋组中小学生的注意力。
2·4 数据管理与处理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筛选,剔除不合格问卷,最后得到对照组和下围棋组的有效问卷各426份,运用科学统计软件SPSS15·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下围棋组与对照组儿童注意力的各个维度的比较
运用SPSS15·0对上述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在注意力总成绩上,t=6·48,p<0·001,下围棋组与对照组两者成绩差异极其显著。这表明,参与围棋活动后,儿童注意力成绩有显著提高;在注意力稳定性上, t=4·49,p<0·01,下围棋组与对照组两者成绩差异极其显著。这表明,参与围棋活动后,儿童注意力稳定性有显著提高;在注意力广度上, t=1·95,p>0·05,下围棋组与对照组两者成绩没有差异。这表明,参与围棋活动后,儿童注意力广度没有明显提高;在注意力转移上, t=2·13,p>0·05,下围棋组与对照组两者成绩没有差异。这表明,参与围棋活动后,儿童注意力转移没有明显提高;在注意力持续性上, t=4·44,p<0·001,下围棋组与对照组两者成绩差异极其显著。这表明,参与围棋活动后,儿童注意力持续有显著提高;在注意力集中性上, t=4·36,p<0·001,下围棋组与对照组两者成绩差异极其显著。这表明,参与围棋活动后,儿童注意力集中性有显著提高。
3·2 不同性别下围棋组与对照组儿童注意力的特征
运用SPSS15·0对注意力总成绩进行2(性别:男、女)×2(组别:下围棋组、对照组)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422)=1·28,p>0·05;组别主效应显著,F(1,422)=358·31, p<0·001;性别同组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1,422)=36·19,p<0·01(见图1)。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显示:在男儿童注意力上,F(1,422)=218·23,p<0·01,下围棋组的注意力成绩(12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注意力成绩(1172·3),这表明儿童参加围棋活动后,注意力越来越好;在女儿童注意力上,F(1,422)=68·26, p<0·01,下围棋组的注意力成绩(124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注意力成绩(1167·96),这表明儿童参加围棋活动后,注意力也越来越好。然后运用SPSS15·0对注意力广度、转移分别进行2(性别:男、女)×2(组别:下围棋组、对照组)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主效应都不显著,F(1,422)=1·06,p>0·05,F(1,422)=1·12,p>0·05;组别主效应也都不显著,F(1,422)=223·33,p>0·05,F(1,422)=215·26,p>0·05;性别同组别的交互作用也都不显著,F(1,422)=34·23,p>0·05,F(1,422)=31·26,p>0·05。继续运用SPSS15·0对注意力的稳定性、持续性以及集中性进行2(性别:男、女)×2(组别:下围棋组、对照组)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422)=1·14, p>0·05, F(1,422)=1·26,p>0·05,F(1,422)=1·31,p>0·05;组别主效应显著, F(1,422)=346·15, p<0·001, F(1,422)=332·23,p<0·001,F(1,422)=319·22,p<0·001;性别同组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1,422)=31·16,p<0·01,F(1,422)=22·21,p<0·01,F(1,422)=24·18,p<0·01。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显示:在男儿童注意力上,F(1,422)=223·31, p<0·01,F(1,422)=218·19,p<0·01,F(1,422)=236·45,p<0·001,下围棋组的注意力稳定性、持续性以及集中性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成绩,这表明儿童参加围棋活动后,注意稳定性、持续性以及集中性越来越好;在女儿童注意力上,F(1,422)=57·31,p<0·01,F(1,422)=54·24,p<0·001,F(1,422)=47·36,p<0·01,下围棋组的注意力稳定性、持续性以及集中性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成绩,这表明儿童参加围棋活动后,注意稳定性、持续性以及集中性越来越好。
3·3 不同年级下围棋组与对照组儿童注意力的特征
运用SPSS15·0对注意力总成绩进行3(年级:一年级、五年级、八年级)×2(组别:下围棋组、对照组)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级主效应显著,F(2,420)=3·27,p<0·001;组别主效应显著,F(1,420)=426·36,p<0·001;年级同组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2,420)=45·22,p<0·01(见图2)。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显示:在一年级儿童注意力上, F(1,420)=178·43,p<0·01,下围棋组的注意力成绩(1230·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注意力成绩(1065·53),这表明儿童参加围棋活动后,注意力的指标提升;在五年级儿童注意力上,F(1,420)=58·46,p<0·05,下围棋组的注意力成绩(1378·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注意力成绩(1192·74),这表明儿童参加围棋活动后,注意力指标也相应提升;在八年级儿童注意力上,F(1,420)=49·32,p<0·01,下围棋组的注意力成绩(1417·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注意力成绩(1213·21),这表明儿童参加围棋活动后,注意力指标也相应提升。
然后运用SPSS15·0对注意力广度、转移分别进行3(年级:一年级、五年级、八年级)×2(组别:下围棋组、对照组)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级主效应都不显著,F(2,420)=3·18,p>0·05,F(2,420)=3·23,p>0·05;组别主效应也都不显著,F(1,420)=339·38,p>0·05,F(1,420)=345·29,p>0·05;年级同组别的交互作用也都不显著,F(2,420)=39·24,p>0·05,F(2,420)=27·27,p>0·05。继续运用运用SPSS15·0对注意力的稳定性、持续性以及集中性分别进行3(年级:一年级、五年级、八年级)×2(组别:下围棋组、对照组)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级主效应都显著,F(2,420)=2·31,p>0·001,F(2,420)=2·46,p<0·001,F(2,420)=2·58,p<0·001;组别主效应也都显著,F(1,420)=332·38,p<0·001,F(1,420)=389·43,p<0·001,F(1,420)=365·29,p<0·001;年级同组别的交互作用也都显著,F(2,420)=38·27,p<0·01,F(2,420)=28·18,p<0·01,F(2,420)=48·55,p<0·01。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显示:在一年级儿童注意力上,F(1,420)=182·46,p<0·01,F(1,420)=119·49,p<0·01,F(1,420)=154·43,p<0·01,下围棋组的注意力稳定性、持续性以及集中性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成绩,这表明儿童参加围棋活动后,注意稳定性、持续性以及集中性的指标提升;在五年级儿童注意力上,F(1,420)=48·32,p>0·05,F(1,420)=36·39,p>0·05,F(1,420)=55·19,p>0·05,下围棋组的注意力稳定性、持续性以及集中性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成绩,这表明儿童参加围棋活动后,注意稳定性、持续性以及集中性的指标提升;在八年级儿童注意力上,F(1,420)=69·56,p<0·01,F(1,420)=39·16,p<0·01,F(1,420)=46·37,p<0·01,下围棋组的注意力稳定性、持续性以及集中性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成绩,这表明儿童参加围棋活动后,注意稳定性、持续性以及集中性的指标提升。
4 讨论
4·1 关于围棋活动的组织以及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围棋活动是我国古代四大艺术之一,是中国人们的骄傲。但是发展到今天,对其进行研究的较少。即使有少量的研究人员在进行探讨,但大多是描述性的阐释,很少关于实证的探索。本文打破以往研究的局限,引入围棋活动这一变量,运用实证的方法探索围棋活动对儿童注意力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关于研究的实施,围棋活动的组织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得到了上海市应昌围棋学校的大力支持,聘请围棋学校的教师作为指导者,这不仅保证了围棋活动的顺利实施,而且对于围棋活动的质量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精心组织下,是本研究的实施以及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引入注意力测验,来探讨围棋活动对儿童影响。这个因变量指标的选取,同学生的智力、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选取测量指标的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这样保证了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同时也为测验的顺利实施创设了重要的基础。
4·2 围棋活动对儿童注意力的积极影响
本研究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引入围棋(下围棋组、对照组)变量,探索围棋活动对儿童注意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参与围棋活动后的儿童注意力较未参与围棋前有显著提升,围棋活动对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集中性、及可持续性有很大影响,而对注意力的广度和转移性影响较小。这说明围棋活动提升了儿童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稳定性、集中性和可持续性上。进一步的性别、年级分析发现,性别主效应不显著,这说明男女在围棋活动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性别同组别交互作用显著,进一步简单效应检验显示,围棋活动加入后比以前注意力成绩提升;年级主效应显著,表明一年级、五年级和八年级的注意力具有显著性差异,这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注意力逐渐提升的缘故。而年级同组别(实验组、未参与围棋)交互作用也显著,简单效应检验发现,三个年级在实验组活动后的注意力成绩显著提高;这一系列的结果,表明围棋对儿童注意力具有促进作用,是提升儿童注意力的重要途径。而注意力的提升,对于儿童学习成绩以及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围棋活动要有条不紊在学校开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竞技环境,同时还要注意随着年龄的不同而开设不同难易程度不同的围棋活动。